数” 与 “思” 融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携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探课程思政新路径

时间:2025-03-19 作者:刘琨

3月14日下午,数字科技学院软件工程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大数据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研讨会在数字科技学院会议室D405成功举行。此次研讨会旨在探索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大数据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黄佳老师以及大数据专业的老师们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研讨会

会议开始,系主任刘琨老师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数据获取、存储、清洗、分析、可视化等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处理工具和平台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系主任向参会老师进行专业介绍

然而,刘琨老师也坦诚地指出了本专业在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专业教师多数来自企业,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较为模糊,更注重数据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此外,企业背景的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在如何将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方面也存在困惑。

系主任向参会老师说明目前课程思政的现状

针对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佳老师结合大数据专业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分享。她提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明确了思政元素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素质、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职业道德、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

黄佳老师进一步强调,将思政元素融入大数据专业课程,并非简单地在课程内容中添加思政知识点,而是要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黄佳老师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老师解答思政问题

随后,黄佳老师分享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如通过历史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结合科技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案例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黄佳老师结合大数据专业特色,给出了课程思政的一些具体方法。例如,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我国在数据库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在数据挖掘课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数据挖掘技术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佳老师分享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经验

在讨论交流环节,各位老师积极发言,提出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关于思政的疑问,尤其是在学生思想观念、学习能力、自觉意识等方面。老师们围绕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政意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黄佳老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并分享了她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具体案例。大家纷纷表示,将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共同推动大数据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迈向新台阶。

大数据专业老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佳老师讨论交流

此次研讨会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两院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合作与融合,明确了今后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为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思政素养的新时代大数据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将继续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不断探索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审:李琰 二审:杨鑫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