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18 日下午,数字科技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师发展中心的 “智启未来” 工作坊联合开展了 “以‘思政 +’赋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 理念、方法与实践”的专题研讨会。来自两院的 9 名教师代表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与 AI 技术融合,展开了深度交流。数字科技学院执行院长欧东兰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黎姿老师以及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主任陈曦老师等出席了此次会议。
研讨会现场
在会议中,陈曦主任详细阐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 “以 AI 技术为切入点,以思政案例为载体” 的双轨融合路径,并现场展示了 “人工智能兴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数据可视化与国情教育” 等 7 个教学案例的设计框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黎姿老师结合课程特性,提出了 “四阶渗透法”:在案例选题阶段融入家国情怀;在技术讲解过程中着重强调科技伦理;在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工匠精神;在成果评价中纳入社会责任维度。
欧东兰院长指出,此次跨学院携手合作,是一次极具开创性的尝试,以“思政+“赋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协同育人工作从理念到实践的实质性飞跃 。她强调,要构建 “AI 技术为用、思政育人为本” 的教学生态,要求教研室以 “场景化、可视化、动态化” 为标准,期望在 9 月底前完成 20 个思政—— AI 融合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在自由讨论环节,教师们围绕 “生成式 AI 工具在教学中的伦理边界”“计算机思维与辩证思维的结合点” 等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执行院长欧东兰和黎姿老师发表讲话
据悉,两院将联合组建课程开发团队,计划通过 “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案例评选” 三个阶段的推进,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课程思政品牌。此次研讨会为推进 AI 时代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思路,充分展现了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