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数字科技学院第五期“智启未来”工作坊在图书馆四楼教师发展中心407举行。本次活动以“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方式研讨”为主题,网络工程系全体教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代表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路径,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与会教师积极参与专业课思政教育创新方式讨论)
活动伊始,网络工程系主任朱远坤老师提出核心议题:“如何在《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等专业课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避免‘两张皮’现象?”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佳老师建议:“课程思政需从教学大纲源头设计,将‘人生观塑造’‘社会责任感培养’等目标纳入毕业要求指标点。例如,结合国家‘网络强国’战略、‘数字中国’建设需求,在网络安全课程中融入‘国家安全观’教育;通过团队项目实践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精神’。”
(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深入探讨专业课教学大纲思政元素融入)
银铃教师李文教授结合自身多年年教学经验提出:“课程思政无需刻意说教,可引导学生自主发掘科技领域的‘中国故事’。例如,在讲解网络协议时,引入中国主导的IPv6技术标准制定案例;在人工智能课程中,对比国内外AI伦理规范,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科技报国使命感。”
经过两小时的热烈研讨,与会教师就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达成共识: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纲领,构建“教师主导设计+学生主动探索+课程自然承载”的三维融合模式——教师需从教学大纲修订入手,将“科技创新报国”“信息安全责任”等思政目标细化至每章节知识点;通过案例研讨、行业调研等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从技术应用中自主领悟职业伦理与社会担当;同时立足专业特色,将思政元素有机嵌入实验设计、项目实践及课程考核,例如在《云计算》课程中关联“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在《渗透测试技术》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和职业道德观,确保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合法、合规地运用渗透测试技术,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让价值观培养如盐入水,润物无声。
通过此次研讨会,与会教师更清晰地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给专业课“贴标签”,而是要让价值观引领像盐溶于水一样自然。未来,网络工程系将联合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AI+网络+思政’典型教学案例库,不断完善专业课程建设,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时代担当的新工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