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的7月,广西外国语学院数字科技学院“智汇乡耘,科技赋能”基层服务践行团走进桂平市大藤峡实验小学,在该校教室开设特色课堂。参与课程学习的孩子们,有来自大藤峡实验小学本校的学生,还有周边乡村小学的学子。团队携无人机、机器人、机器狗等科技设备,以实践课程启蒙科技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为乡村孩子插上科技翅膀,传递前沿科技知识,播撒科学探索种子,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AI赋能教育,点亮课堂未来”,让AI走进乡村课堂。在数字科技学院党总支书记钟明辉的统筹指导下,由数字科技学院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将 AI 教育作为支教核心,源于对城乡教育差距的深刻体察。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早已融入城市孩子的课堂,可乡村儿童常因资源匮乏,难以触摸这一领域的脉搏。
为此,团队特意将 “科学探索营” 与 “趣味编程启蒙”这两门课程带到桂平市大藤峡实验小学的课堂上。其中,“趣味编程启蒙” 课程聚焦理论知识传授,涵盖 Scratch 编程基础、AI 认知、编程的本质与特征,以及编程的三大结构 —— 循环结构、选择结构、顺序结构,结合该年龄段孩子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性,志愿者优化课程开展教学,为孩子们搭建系统的科技知识框架。
(志愿者在给孩子们上“趣味编程启蒙”课程)
“科学探索营” 课程则以无人机、机器人、机器狗等为教具,让科技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课堂,这些在城市孩子眼中习以为常的科技产品,此时却在乡村孩子的世界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志愿者给孩子们展示无人机启动时螺旋桨飞速旋转的样子)
前期志愿者团队精心设计课堂,经过不断的打磨课程设计坚持 “实践 + 理论” 的模式,背后藏着对学习规律的深刻理解。“如果只是讲原理,孩子们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但让他们亲手操作,知识就会刻进记忆里。” 团队指导老师李万鑫道出了这样设计课程的初衷。
(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自主动手组装简单装置)
(孩子们激动地围看机器人、机器狗并轮流操控互动)
在 “科学探索营” 课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无人机、机器人和机器狗的基础理论,还通过遥控器实操,一步步掌握飞行技巧。每个班级会随机抽取学生参与深度体验,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完成 “穿越障碍”、“精准投递” 等趣味飞行任务。当无人机稳稳完成 360 度翻滚、引来一片惊呼时,孩子们的欢呼声里,显然迸发出了对科技最纯粹的向往。
(志愿者在给孩子们讲解用遥控器操控无人机的要领)
这种 “在做中学” 的模式,让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具象的操作体验,创新思维也在一次次尝试与调整中悄然萌芽。
把焦点放在兴趣与思维的培养上,是团队针对乡村教育痛点的精准施策。乡村教育的短板,往往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局限上。团队便以 “激发兴趣” 为切入点,在 “编程启蒙课程” 中通过逻辑解析与案例讲解,让孩子们理解编程规则与 AI 原理;在 “科学探索营” 里则将科学原理融入实践任务,比如让孩子们像 “小小工程师” 一样,在无人机任务中观察风力、调整飞行角度,在机器人操控中解决路径规划问题,并鼓励孩子们大胆设想无人机在未来的无限可能。
(科学探索营’课堂上志愿者让孩子们自由畅想无人机的未来)
此次活动的志愿者团队,由化身为小老师的广西外院学子组成,他们努力地将自己在课堂中的所学,传授给乡村孩子们。不仅在于培养孩子们对科技的兴趣,更在于埋下“科技反哺乡村”的种子。科技之光,终会照亮乡村未来。从孩子们操控无人机时专注的眼神,到他们理解编程逻辑时雀跃的欢呼,此次活动不仅为桂平市大藤峡实验小学及周边乡村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科技赋能的清晰路径。
(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自己五彩缤纷的梦想)
(孩子们开心地举着自己的组装成果与志愿者合影留念)
广西外国语学院数字科技学院 “智汇乡耘,科技赋能” 基层服务践行团将继续以教育为舟、以科技为桨,在乡村教育的江河中破浪前行,让更多孩子乘着科技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每一颗被科技点燃的梦想,终将汇聚成照亮乡村振兴的星辰之火。
(全体成员在大成楼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