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背景下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数字科技学院博学大讲堂

时间:2025-09-25 来源:数字科技学院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应用型课程建设成为连接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关键纽带。2025 年 9 月 16 日,南宁学院陈积常教授受邀走进 “博学大讲堂”,以 “数智化背景下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为主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精彩分享,揭开了应用型课程从 “知识传授” 到 “能力产出” 的变革密码。

“应用型课程建设,核心是要打通‘专业链、产业链、课程链’的任督二脉。” 讲座开篇,陈积常教授便以教育部 2015 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政策锚点,强调 “产教融合、专业对接产业、课程跟着产业走” 的核心逻辑。他结合南宁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改革实践,指出传统课程体系存在 “学科知识与工作场景脱节” 的痛点,而应用型课程建设需以 “三对接” 为目标 —— 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触摸行业真实需求。

谈及课程内容重构,陈教授以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现代交换技术》为例,生动展现了 “从知识体系到行动体系” 的转型路径。“过去我们按‘交换概念 - 交换单元 - 通信协议’的学科逻辑授课,学生学完却不知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他通过对比传统课程与重构后课程的差异,详解 “三重构三设计” 理念:依据应用 “类型” 重构课程逻辑、依据应用 “能力” 重构课程目标、依据应用 “变化” 重构课程内容,依托 “跨界” 设计实施载体、基于 “真实” 设计实施流程、“因类” 设计教学方法。在《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中,团队将 20 个知识点拆解融入 “校园网内部电话配置”“国际局间电话配置” 等 4 个真实项目,通过 “项目从小到大、技能由易到难” 的梯度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术要点,同时融入 “科技强国”“职业道德” 等课程思政元素,实现 “知技情” 三维培养。

数智化是应用型课程提质增效的关键引擎。陈教授分享了南宁学院在课程数智化方面的创新实践:搭建 “博思智慧学习平台”“经世优学” 等校企合作平台,整合教材、微课、工程案例等 10 类数字化资源;采用 “1+1” 网课模式 ——1 个直播平台保障实时互动,1 个支撑平台(如超星学习通)服务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仅《现代交换技术》课程线上 PV 便达 66284 次;引入 AI 助教系统,通过学情分析实时掌握学生签到率、成绩分布等数据,自动生成针对性教学建议,甚至可根据知识点智能出题,实现 “千人千策” 的个性化教学。这些实践不仅让课程更具活力,更让南宁学院的数字化应用型课程建设案例入选 2024 年广西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

讲座尾声,陈教授展示了团队的亮眼成果:主持建设广西一流本科课程 2 门(其中国家级一流课程 1 门)、广西课程思政示范课 1 门,获 2021 年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 年广西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的《Auto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更是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他勉励在场教育工作者:“教育改革转到深处是课程,转到难处是技术,转到痛处是教师。在 AI + 时代,只有主动拥抱数智化,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此次博学大讲堂,陈积常教授以丰富的实践案例、清晰的逻辑框架,为应用型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南宁方案”,也为在场师生带来了教育创新的深度启发,推动更多人投身于数智化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审:李琰 二审:杨鑫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