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课程思政设计中,是否遇到过‘思政元素生硬植入’的问题?”“您觉得AI助教在实操中,如何平衡自动化与个性化教学?”2025年9月16日下午,时习楼A101教室内气氛热烈,数字科技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举办的第十八期“智启未来”工作坊如期举行。南宁学院陈积常教授以“数智化背景下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与在场教师展开深度互动,在问答与研讨中碰撞出教育创新的火花。
工作坊伊始,陈积常教授并未急于“单向输出”,而是以“破冰提问”开启互动:“在座各位老师在推进课程数智化时,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话音刚落,现场教师纷纷举手发言。李老师提出困惑:“我们想把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但受限于设备和场地,很难让学生‘真操实练’,该如何突破?”陈教授当即结合南宁学院的“校企混编师资+仿真平台”模式回应:“我们联合北京华晟经世等企业,共同开发了‘光传输技术仿真实验’平台,学生可在线模拟基站配置、故障处理等操作,同时企业工程师会通过直播同步指导,相当于把‘企业车间’搬进了课堂。”他边说边打开“经世优学”平台,现场演示学生项目成果展示模块,让在场教师直观感受“虚拟实操+真实评价”的教学效果。
在“课程内容重构”互动环节,陈教授将《现代交换技术》的“知识点重构矩阵”投屏展示,邀请教师们分组讨论“如何将‘软交换技术’这一知识点融入不同教学情境”。数字科技学院的王老师提出:“可以在‘省级局间电话配置’项目中,让学生分析软交换技术在跨区域通信中的优势,同时融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思政点。”陈教授听完当即点赞:“这个思路完全契合‘工作过程导向’理念!思政点不能孤立存在,要和知识点、技能点深度融合,就像我们在‘国际局间电话配置’项目中,通过对比国内外通信技术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自信。”随后,他还现场发放《现代交换技术》项目任务书样本,让教师们体验“任务驱动+三方评价”(企业工程师、教师、学生互评)的考核模式,不少老师感叹:“原来过程化考核可以这么具体,既能考技能,又能考态度。”
谈及“AI赋能教学”,现场互动达到高潮。“陈教授,您提到的AI学情分析,能实时跟踪学生学习数据,那会不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来自数字科技学院的申老师问道。陈教授笑着打开“超星学习通”的AI助教后台,展示自动生成的学情报告:“你看,系统会自动统计签到率、作业完成率,甚至分析学生在‘交换网络’章节的错题集中点,教师只需针对薄弱环节调整教学,反而能提高效率。”他还现场邀请一位教师随机指定“分组交换技术”知识点,AI助教仅用30秒便生成5道单选题、2道简答题,且每道题都标注了对应技能点与难度等级,让在场教师惊叹于数智化工具的便捷性。
工作坊接近尾声,陈教授设置“自由提问”环节,教师们围绕“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数智化资源的共建共享”等话题持续提问。陈教授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还主动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库链接:“这些微课、案例都是我们团队多年积累的,大家可以直接用,也欢迎大家后续和我交流修改意见。”现场教师纷纷拿出手机扫码收藏,不少人表示:“这种‘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的互动形式,比单纯听课收获大得多。”
此次工作坊,陈积常教授以“互动式研讨、实操性演示、开放性分享”的方式,让数智化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方法变得可感知、可借鉴。教师们在与教授的对话中破解困惑、汲取经验,也为后续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思路与动力,真正实现了“在互动中学习,在交流中共进”的工作坊初衷。